武汉大学论坛人文学术 → 一张“月面拍摄”的地球照捅破“阿波罗登月”的神话
查看完整版本:一张“月面拍摄”的地球照捅破“阿波罗登月”的神话
2016/5/2 5:10:16
一张“月面拍摄”的地球照捅破“阿波罗登月”的神话
吴刚

  设想你一辈子遇到仅有的一次机会去探访月球(正对地球的月面)。你选择太阳斜射、温度适宜的时候到达月面。除了埋头苦干搞科研,照一点月面风景,你会不会偶尔抬头一望,看见永远挂在月空,而且位置基本不变的老家--蓝色的地球?在漆黑的真空背景下,除了太阳,最显眼的就是4倍于月球尺寸的地球。你手里即使只有60年代生产的录相机和照相机,会不会产生拍一拍地球的想法?你不一定有回地面炫耀的虚荣心,但从月面拍到地球至少是个极其简单又非常有力的证明:你确实去过月亮!(否则谁知道你是不是在荒漠无人区摆拍?)以上是不是符合月面旅行最基本的逻辑和常识?
  相信美国人去过月面的请注意:
1、美国“12位登月英雄”都是一辈子去一趟,nasa网页上唯一一张阿波罗11号登月舱与地球的高清合影中,上半个地球发亮并高悬月空的地相,是月面任何观察点都不可能拍到的(详见文后)。网上流传的几张阿波罗17号航天员与地球高清合影,至今未在nasa网页上出现过。不同照片上出现的地相倾斜角度差别很大,互相矛盾。阿波罗17号航天员在月面停留长达75小时以上,最后两位登月英雄完全可以拍到连续变化超过三天的各种地相。很遗憾,nasa至今未公开过此类照片。

http://history.nasa.gov/ap11ann/kippsphotos/5924.jpg
2、“月面拍摄”的地球视频只有一次出现在1989年的“阿波罗登月”纪录片《为了全人类》。57分55秒, 在“月面”上,阿波罗12号成员Charles Conrad 问Alan L. Bean:“Al,你看到地球没?”然后背景切换突然变暗,镜头指向空中的“地球”。Alan 说地球看上去比伸手可及的高尔夫球还小一点。地球尺寸是月球近四倍,说它“ 看起来比高尔夫球还小”纯属信口雌黄。阿波罗12号登月点(西经23.4度)与嫦娥三号同在月面西半球,看到的地相倾角应该永远是左倾约22度。(参见嫦娥三号2013年12月20-24日连续五天同一相机从月面拍的地球照:都是同一个角度左倾)而视频中的“地相”右倾40度以上。另外,我们可以轻易查到1969年11月19-20日的月相,当时与之互补的地相发亮面积绝对要小于20%。而视频中的“地相”发亮面积显然大大超过20%,与实际不符,形状与圆圆的高尔夫球也相去甚远。这显然是在地面拍摄月亮,用来冒充从月面拍摄地球。既然nasa派12人次去过六趟月面,海量的照片和视频里,为什么独缺各种地相的视频和照片,还要用地面拍的月亮来鱼目混珠?
http://www.planetary.org/multimedia/space-images/earth/five-views-of-earth-from-change3.html

  谁能解释以上两条是为什么?难道美国6次登月的12位英雄,忙得给老家地球多拍一些真实镜头或相片的时间或兴趣都没有?信不信由你:人类至今还没有去过月面。无数科学证据表明:阿波罗计划所有“月面活动”的视频(包括电视直播)和照片都是在地面拍摄和制作的。
  曾几何时,阿波罗计划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人类科技史上最伟大的创举。可惜它的载人登月部分,却是人类科技史上空前绝后的造假护假工程。互联网和“嫦娥工程”带来的探月知识的普及,让越来越多人知道了美国“载人登月”的真像。以下历史事实胜于任何雄辩或“天衣无缝”的表演:
1、首次载人登月的阿波罗11号发射之前,nasa从未实现过月面软着陆;在月面真空高辐射环境下,从未测试过全套生命支持系统;从未试验月面火箭发射、测控、精准入月轨并快速与留守月轨的飞行器对接的全套高精尖技术。
2、1969年1月16日苏联 联盟4号/联盟5号首次绕地轨道对接并交换队员。(该技术标准是唯一延用至今的国际空间站对接标准,中国釆用同一接口尺寸试图国际接轨,但至今被美国拒之门外。)同年阿波罗11号发射之前,nasa仅有的几次地轨对接试验(而且都是有人航天器找无人器对接),并没有宣告次次成功。(地轨对接都没把握,38万公里以外的月轨对接反而易如反掌,这难道不违反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吗?)1972年阿波罗17号任务结束后,美登月计划嘎然而止。1975年苏美两国航天器第一次在地轨对接成功。(如果之前的载人登月属实,那么美国至少实现过6次以上的,绕月轨道双载人航天器的快速对接。自己如果有更高超的对接技术,几年之后怎么会主动放弃,而改用前苏联制定的对接标准?)
3、至今只有嫦娥T5公开试验钱学森弹道技术(俗称打水漂减速),从月轨安全返回地面并一次成功。俄美从未公开展示此项特技或宣布成功试验过。从月轨返回的任何航天器,都要经过地球引力持续38万公里的加速;不论质量大小,重返大气层时的速度必然会达到每秒约11公里(远高于地轨返回的每秒7-8公里)。nasa公开的数据确实都是每秒11公里左右,但针对阿波罗乘组如此高速进入大气,如何忍受返回舱表面上万摄氏度的高温并安全实现伞降,语焉不详。(有美国网友指出:即使有办法对付远高于地轨返回的温度,初速度每秒11公里的自由落体,想在几分钟内,同时降到安全开伞要求的速度范围和高度范围,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nasa公开的其他资料中,违反科技常识的地方也比比皆是。多年来愿意求真和善于逆向思维的美国民众(包括各界科学家和工程师)早就发现并打过假,可惜都被媒体和舆论的“阴谋论”一棍子打死。美前总统克林顿在卸任后的自传《My Life》第156页含蓄地披露了他对直播登月的了解。他23岁那年(1969)看到电视直播人类首次登月时笃信不疑。等当了8年总统才发现,当年他认为是偏执狂的,压根儿就不信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成功的老木匠,居然真的有先见之明:“玩电视的家伙能把假的弄成真的一样”。

1994年,在首次“登月”25周年的白宫庆祝会上,克林顿开场第一句竟然是表扬三位英雄在冷战的紧要关头,“勇敢接受任务,为冷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从头到尾没提登月是代表美国或人类的壮举。心知肚明的众人听到他的调侃则哄堂大笑:“尽管在地面试验时经常发生坠毁事故,但阿姆斯特朗沉着操纵计算机,一举实现成功登月。”(阿姆斯特朗确实曾在 “手动登月”反推火箭装置坠毁前靠弹射技术捡回一条命。该装置照片仍然堂而皇之放在NASA介绍阿波罗计划的网页上。当年没出过人命实属万幸。如果今天还有人相信这样的训练设备可以模拟载人登月,那我宁可相信哪吒的风火轮也可以登月。)
http://spaceflight.nasa.gov/gallery/images/apollo/apollo12/html/s69-56058.html
  阿姆斯特朗听完克的调侃,出场时更是难掩紧张。(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hHLm-Ws1gs/)   
他先引用发明飞机的怀特(Wilbur Wright)的话自喻为鹦鹉:“鹦鹉是唯一能说会道的鸟,但不善飞翔”。(言外之意:我只能像鹦鹉一样不停说别人重复交代的话,其实飞得不怎么样,最多绕过地球,根本没到过月亮那么远。)最后鼓励现场的年轻学生去“寻找被层层掩盖的真相。有些地方超出了人们信以为真的那样。"(Today we have with us a group of students, among America’s best. To you we say, we have only completed a beginning. We leave you much that is undone. There are great ideas undiscovered, breakthroughs available to those who can remove one of truth's protective layers. There are places to go beyond belief.)10年以后,克林顿在2004年出版的自传《My Life》(第156页)中悄悄地揭开了阿姆斯特朗所指的真相,只是很少人注意。

    nasa还在继续为6次载人登月护假和造假。源源不断的自说自话,从来没有真正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展示或证明:它已经完全娴熟地掌握了载人登月和安全返回的全套技术。新增的照片不但不能圆慌,反而又增加了一个造假护假的新证据。

附:详解月相与地相

1、假设中秋节这天你站在赤道附近,面向东方,看到一轮满月从地平线上升起。这时你面东背西,左北右南,你看到的月面也必然是左北右南,上东下西。之后你如果向右转90度,你的位置就变成面南背北了。几个小时之后,当满月上升到当晚最高点时,整个月面也看起来右转了约90度。这时你抬头看到高悬夜空的月面,就会和专家绘制的月面图一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中秋之前约七八天,从地平线升起的月面一定是上弦。(只有上半个发亮,因为月球自转方向和地球一样,也是自西向东,且永远同一面朝向地球。)当月亮到达当天最高点时,月面看起来将完成约90度的右转。这时我们看到的月相必然是右半个月面发亮。你如果继续观察,月面继续右转,到西落地平线时,被太阳照射的半个月面又会逐渐变成下弦。实际上不论月相如何变化,每天看到月亮东升,你随地球自转半圈约180度的同时,整个月面相对于你,就仿佛会右转约180度,同时向西下山。

3、再比如中秋过后七八天,下弦月每天东升,经过六个小时左右逐渐右转为左弦到达当天最高点,继续右转变成上弦月西落。

4、以上规律不论南北半球都能适用,只是月亮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和最高点位置会随观察点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纬度太高的极地会特殊一点,但基本规律还是一样。

5、如果通过观察、空间想像或其他手段能明白以上月相知识,就不难理解:上弦地相只可能出现在月平线附近,而且由于地月互动的特殊性,只有月球正面边缘线附近(正面靠近东经90度或西经90度附近)才能看到这种地相。总之,上半个发亮的地球绝不可能高悬在月空,阿波罗所有6个登月点也绝不可能拍到这种地相。

6、月面中心点(赤道与0经度线的交点)几乎总是正对地球,所以嫦娥如果站在这个位置仰头看,不论昼夜,地球都基本固定在正对她头顶的月空中。她每天看到的地相和当天我们看到的月相刚好是互补成圆的。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平面(黄道面)的夹角约5.1度。如果嫦娥位置固定,地球看上去就会在月空的南北方向来回挪动(范围在10.2度以内,以阴历月为周期,每天仅变化0.7度)。

7、嫦娥如果在月面上向西北虹湾方向飞奔到“嫦娥三号”着陆点(西经19.51度,北纬44.12度),地球的相对位置就会出现在她南偏东的月空中,她再看到的地相也会向左倾斜一个固定的角度(约18.5度)。也就是说,嫦娥三号如果用来自同一位置的同一相机,用同一角度拍摄,不同照片上的地相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但地相的倾角永远是一样的。几张中国公开的地球独照反映的情况确实如此。

8、同理,按照nasa公布的阿波罗11号登月时间和位置,当时的地相应该是左半个地球发亮,但会向右倾斜约23.5度。事隔多年,nasa网页上公开的上述照片上,显示的地相倾斜角度与当时当地的实际地相存在天壤之别,实在是大错特错。总之,这张高清合影根本不是在月面拍摄的,而只可能是在地面制作的。
结论: 一张在nasa官网上出现的,违背基本天文常识的照片,足以捅破阿波罗载人登月的神话!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