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夏季,天气十分炎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40多度的高温,持续时间且都超过了一周。随着气温居高不下,宝宝体表温度逐渐升高,就会出现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啼哭闹腾等症状。若为了消除宝宝的“苦夏”,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或者给宝宝喂食寒凉的食物和饮料,寒气不经意间就会在宝宝的体内沉积。宝宝的抵抗力和脾胃消化能力较成人要虚弱,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胀积食、不愿吃饭、便秘腹泻等症状。究其原因乃是贪凉引起的肠胃功能紊乱导致。肠胃是营养吸收的核心,食物从宝宝嘴里进入胃部,经过胃部处理主要在肠道消化和吸收。肠胃功能关乎宝宝的生长发育。所以,夏天宝宝肠胃不适等问题成为了许多父母心中的难题。

新生儿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难免出现胀气、消化不良、腹泻等不适。除了平时科学合理的喂养,我们也可以巧用以下小妙招帮助宝宝缓解肠胃不适或是预防其他肠胃疾病。
妙招一:呗咛艾香肚兜
为了解决广大宝妈们的担忧,首先我们为大家分享一个安全、简单、有效的小妙招——呗咛艾香婴童肚兜。它是一款以“黄金艾绒”为主的纯中药配方护理型肚兜产品,针对性强,效果非常明显。
呗咛艾香婴童肚兜在接触宝宝肚子部位(肚脐及周围)有个放药包的夹层,用于放置专用的药包,也避免了肚脐贴之类产品因粘胶导致的宝宝脐部发红、过敏情况的发生。呗咛艾香肚兜分温热型和寒凉型两种,每盒成品都内含一个1个肚兜和4个专用药包。

呗咛艾香肚兜(温热型)
呗咛艾香肚兜(温热型)适用于婴幼儿因天气寒凉所致肠胃不适、胃口不佳,表现为腹部发凉,大便清稀、不臭或微臭,小便清,舌苔白。温热型药包由温中散寒的艾叶、肉桂、丁香,行气止痛的木香与健脾止泻的白术组成;起到攻补兼施,温中止痛、散寒止泻的作用;

呗咛艾香肚兜(寒凉型)
而呗咛艾香肚兜(寒凉型)适用于婴幼儿因湿热所致肠胃不适、胃口不佳,表现为腹部不适,触摸时不凉反热,大便臭,小便黄,舌苔薄黄。药包由清热燥湿、大苦大寒的苦参,与温中行气止痛的艾叶、木香配伍健脾止泻的白术组成,达到燥湿止泻、清热行气止痛之效。
当然护娃时间较为宽裕的宝妈们,也可以试一下以下的小妙招:
妙招二:中医推拿
中医认为,脾胃不和就是脾胃不再各司其职,从而导致宝宝消化功能紊乱,直接影响宝宝的健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也就是说我们人体的脾和胃共同影响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调理脾胃是小儿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基础,而推拿是调理肠胃的好方法。让我们赶紧来get以下这几个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一 摩腹:专门解决腹部问题
手法:在宝宝清醒时让宝宝仰卧并面向你,非常轻地将掌心放在孩子腹部,做顺时针摩腹50次,再做逆时针摩腹50次。按摩过程中可以顺着腹部曲线往下拉,重复按摩帮助宝宝排出多余气体。
作用:摩腹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可以帮助宝宝消化,解决宝宝肠鸣胀气、口气酸腐、放屁臭等等肠胃问题。
推拿手法二 捏脊:食欲不振就找它
位置:位于后背正中,整个脊柱,从尾椎骨到颈部的大椎穴成一直线。
手法:双手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前后顺序,从小儿背脊正中的尾骨末端处自下向上至颈部大椎穴,如此循环,根据病情及体质捏提5-10遍。以脊柱两侧皮肤微有潮红为有效。
作用:捏脊可促进宝宝气血运行,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推拿手法三 推脾经:脾胃问题就找它
位置:位于拇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成一条直线。
手法:用拇指指腹从宝宝拇指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由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如果脾胃虚弱,一般用补法,可健脾和胃补气血;如果宝宝有痰、便秘、呕吐,一般用清法,可清热利湿、化痰止呕;如果只做保健,一般用清补法,即来回推。
妙招二、简易食疗
除了有效的推拿按摩,简单易操作的食谱也可以帮助刚刚开始学习进食的宝宝缓解肠胃不适,不妨一起来动手试一下吧。

山楂扁豆金银肾汤
材料: 山楂5-10g、炒扁豆20g、麦芽10g、鲜鸭肾和腊鸭肾各1个、猪瘦肉100g、生姜3片、蜜枣半个。
做法:1、各药材洗净、浸泡;
2、鲜鸭肾洗净切开,去脏杂,可不剥去鸭内金,洗净;
3、腊鸭肾温水浸泡,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大块;
4、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煲沸后,改为中小火煲1-1.5小时,调入食盐便可。
主要功效:开胃消滞、健脾祛湿
独脚金淮山猪肚汤
材料:独脚金(疳积草)15g、淮山20g、陈皮3g、猪肚100g。
做法: 1、将猪肚冲净,刮去白膜,翻转用生粉反复揉擦,洗净,切条状备用; 2、药材用清水洗净后稍浸泡,一起放入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后,大火煲沸后改用中小火煲约1-1.5个小时,即可调味食用。
主要功效:清热、消积、健脾、行气
各位宝妈们,送你们的三个小妙招都学会了吗?你们更喜欢哪一种呢?其实,不管是哪一种妙招方法,只要能从根本上为宝妈们解除了为宝宝的担忧的警报器,那才是“呗咛”的真正意义所在。
如何预防及治疗宝宝常见病,关爱宝宝健康,呗咛与您一起。
请关注“呗咛育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