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 招聘“智能无人系统”领域海内外优秀人才
- 范泽坤LV.工兵
- 2022/5/5 21:30:17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聚焦智能无人系统科技前沿,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智能无人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交叉学科体系,围绕感知与交互、学习与理解、推理与决策、控制与协同等环节的基础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开展系统总体、信息处理、协同控制、网络通信以及智能无人系统学科交叉新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推动智能无人系统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促进人工智能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成为我国智能无人系统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根据智能无人系统技术系的发展需要,现面向海内外招募相关领域的杰出学者加盟。
一、招聘学科方向
(1)智能无人系统总体技术
智能无人系统体系设计与应用运筹、无人系统平台总体论证与设计、高性能驱动与能量管理、复杂环境探测传感与导航定位、无人系统生存力提升技术。
(2)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芯片与构架、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类脑智能计算等。
(3)智能协同与控制技术
智能无人系统的自主决策与自主行动、多系统协同控制与智能规划、有人/
无人跨系统人机协同与人机融合。
(4)网络与通信技术
智能无人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高动态低延时自组网、高可靠中继通信、低成本物联网与互联网、拒止环境新型通信技术。
(5)学科交叉新领域
智能材料与结构、微电子与光电子器件、柔性电子与电路、生物与微电子集成电路、脑机接口、人工智能+
生命科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方向。
二、招聘岗位
专聘岗位:杰出教授、讲席教授、特聘教授
学术造诣高深,在其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同行认可的重要学术成就,具有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能够带领学术团队协同攻关的学术领军人才。
长聘岗位:长聘教授、长聘副教授
创新发展潜力大,在其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同行认可的突出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科方向带头人。
预聘岗位:准聘教授 、预聘副教授 、预聘助理教授
获得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具备较好的学术背景及发展潜力,已取得一定的学术成绩的优秀青年人才。原则上,准聘教授年龄不超过38周岁,预聘副教授年龄不超过35周岁,预聘助理教授年龄不超过32周岁。
博士后研究人员:
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潜能,具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获博士学位3年内,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
三、招聘待遇
按照相应岗位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结合教学研究工作实际,在实验办公条件、团队配备、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学校秉持一流学术标准甄选人才,同时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并建立长效增长机制;
按照相应岗位提供住房补贴,协助解决过渡性公寓;
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入托问题,为引进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四、应聘程序
发送个人详细简历及相关材料至智能无人系统技术系负责人邮箱。个人简历包含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以及近5年发表高水平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提供学位证和获奖证书等电子扫描件附件。
电子邮件标题请按“应聘单位信息”+“姓名”的格式命名。
五、联系方式
系所负责人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武老师
联系电话:15901083318
邮箱:wuweichao@bit.edu.cn
机电学院联系方式
联 系 人:万老师
联系电话:010-68914158
邮箱:wandong@bit.edu.cn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概况
机电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第二机械系,创立伊始便成为学校支柱学院之一。学院科研工作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发展前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涉及力学、机械、化学、材料、电子、信息、控制等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实体。
学科面向宽泛、特色鲜明
机电学院现有兵器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工程力学2个二级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工程力学重点二级学科
◆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自1984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2004、2008、2012年在全国学科评估中均位居第一,2016年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自1985年起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1986、1996年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B+”,2019年,学科获批“博士后流动站”。
师资力量雄厚、英才云集
学院现有教职工24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20人,国家优青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0人。
学院现有国家级创新团队6个,工信部教学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2个。
科研实力雄厚、平台一流
学院研究领域包括机电系统设计与工程、智能探测与控制、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应用力学、应用化学与能源材料、安全科学与工程等,聚焦服务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近5年获得国家奖7项,省部级奖20余项,发表论文2800余篇,SCI收录1000余篇,EI收录1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突破3亿元。
根据智能无人系统技术系的发展需要,现面向海内外招募相关领域的杰出学者加盟。
一、招聘学科方向
(1)智能无人系统总体技术
智能无人系统体系设计与应用运筹、无人系统平台总体论证与设计、高性能驱动与能量管理、复杂环境探测传感与导航定位、无人系统生存力提升技术。
(2)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芯片与构架、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类脑智能计算等。
(3)智能协同与控制技术
智能无人系统的自主决策与自主行动、多系统协同控制与智能规划、有人/
无人跨系统人机协同与人机融合。
(4)网络与通信技术
智能无人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高动态低延时自组网、高可靠中继通信、低成本物联网与互联网、拒止环境新型通信技术。
(5)学科交叉新领域
智能材料与结构、微电子与光电子器件、柔性电子与电路、生物与微电子集成电路、脑机接口、人工智能+
生命科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方向。
二、招聘岗位
专聘岗位:杰出教授、讲席教授、特聘教授
学术造诣高深,在其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同行认可的重要学术成就,具有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能够带领学术团队协同攻关的学术领军人才。
长聘岗位:长聘教授、长聘副教授
创新发展潜力大,在其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同行认可的突出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科方向带头人。
预聘岗位:准聘教授 、预聘副教授 、预聘助理教授
获得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具备较好的学术背景及发展潜力,已取得一定的学术成绩的优秀青年人才。原则上,准聘教授年龄不超过38周岁,预聘副教授年龄不超过35周岁,预聘助理教授年龄不超过32周岁。
博士后研究人员:
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潜能,具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获博士学位3年内,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
三、招聘待遇
按照相应岗位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结合教学研究工作实际,在实验办公条件、团队配备、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学校秉持一流学术标准甄选人才,同时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并建立长效增长机制;
按照相应岗位提供住房补贴,协助解决过渡性公寓;
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入托问题,为引进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四、应聘程序
发送个人详细简历及相关材料至智能无人系统技术系负责人邮箱。个人简历包含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以及近5年发表高水平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提供学位证和获奖证书等电子扫描件附件。
电子邮件标题请按“应聘单位信息”+“姓名”的格式命名。
五、联系方式
系所负责人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武老师
联系电话:15901083318
邮箱:wuweichao@bit.edu.cn
机电学院联系方式
联 系 人:万老师
联系电话:010-68914158
邮箱:wandong@bit.edu.cn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概况
机电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第二机械系,创立伊始便成为学校支柱学院之一。学院科研工作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发展前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涉及力学、机械、化学、材料、电子、信息、控制等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实体。
学科面向宽泛、特色鲜明
机电学院现有兵器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工程力学2个二级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工程力学重点二级学科
◆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自1984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2004、2008、2012年在全国学科评估中均位居第一,2016年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自1985年起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1986、1996年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B+”,2019年,学科获批“博士后流动站”。
师资力量雄厚、英才云集
学院现有教职工24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20人,国家优青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0人。
学院现有国家级创新团队6个,工信部教学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2个。
科研实力雄厚、平台一流
学院研究领域包括机电系统设计与工程、智能探测与控制、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应用力学、应用化学与能源材料、安全科学与工程等,聚焦服务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近5年获得国家奖7项,省部级奖20余项,发表论文2800余篇,SCI收录1000余篇,EI收录1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突破3亿元。

论坛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