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吁恢复“国立武汉大学”时期 校徽、校训、校歌的公开信
- hzw871210LV.排长
- 2014/9/25 19:17:07
还是转过来吧.....
- 一个人睡在秋天
- 2014/9/25 19:17:08
尊敬的校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和校友们,所有关心和支持武汉大学的各界朋友们:
值此武汉大学建校118周年校庆日暨120周年校庆“建设年”正式启动之际,我们三位在校师生,谨以个人的名义,郑重向学校和全体师生校友提出建议:全面恢复使用我校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1928-1950年)的校徽、校训和校歌。
2010年7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并颁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关于高等教育的规划中明确提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一所高校的校徽、校训、校歌,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文化标识,无疑是其自身“办学理念和风格”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一组成功的校徽、校训、校歌作品,不应仅仅是视觉、听觉形象上的传达,更应是一所大学文化传统与精神价值的高度凝练,一种能够永远凝聚与感召学校全体师生校友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对于传承和弘扬一所大学优良的学术文化传统,引领校园文化发展、繁荣的前进方向,增强学校的办学“软实力”等方面,都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与价值。
有鉴于此,经过一番认真、仔细的全面考察与比较,我们认为,我校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曾使用的校徽、校训和校歌,较之现行的代校徽、校训和代校歌,更能体现和代表武汉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崇高的学术地位、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主张全面恢复这组旧有校徽、校训和校歌,其基本理由,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 Addis
- 2014/9/25 19:17:08
一、武汉大学现行代校徽、校训、代校歌存在巨大缺陷
1.现行代校徽的不足之处
1)无视传统,另起炉灶,割裂历史传承
纵观全国历史较为悠久的著名高校,其现行校徽绝大多数都是在本校建校初期所确立的旧有校徽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扩充与完善而成的,唯独我校现行的代校徽,与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老校徽没有任何继承关系,完全是另起炉灶设计出来的,对学校的历史传统缺乏必要的尊重。(详见以下各组图片中的具体比较)
- wutongw
- 2014/9/25 19:17:08

- 仙剑缘
- 2014/9/25 19:17:09
- 菲菲阿姨
- 2014/9/25 19:17:09


- 蒹葭007
- 2014/9/25 19:17:12
这个校徽厚重凝练,端庄典雅,整个框架如同一面铜镜,凝视她如同对镜自鉴,是否以澄澈的灵魂和问心无愧的态度对得起“武大”这二字。此外,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先生,设计的字体意蕴丰富,富有诗意。“武大”二字,整体上端正,态度端正,正己待人。“武”字如同向前奔跑的人,把“止”字完全踩在脚下,寓意永不止步,勇往直前。“大”字如同一个人把道路扛在肩上,寓意禀道而行,永不离道。总体来看,字型飘逸厚重,寓意深远。
3)影响深远,深受广大师生校友认同与喜爱
对于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这枚老校徽而言,不光是当时的师生校友均以佩戴它为荣,近几十年来,虽然它早已不再是学校的“法定”校徽,但直到今天,它在武汉大学的广大师生校友中仍然有着极高的认同度,并在众多场合被广泛地使用和传播。例如由武汉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室编辑的《武大校友通讯》,从1988年第1期起,就开始将这枚老校徽印在每期刊物的封面上——甚至直接用其汉字造型来代替《武大校友通讯》这一书名中的“武大”二字!——20多年来从无间断。无独有偶,在武汉大学校医院教职工门诊病历的封面,也使用了这枚老校徽的造型图案!(参见下图所示)


今年上半年,本文的另一位作者刘文祥,与另一位在校学生温钊健合作,仿制了数百枚国立武汉大学校徽,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即被热情的武大学生和校友抢购一空!暑假期间,刘文祥与吴骁一同前往北京拜访了多位武大老校友,并将一枚仿制的老校徽送给了1942年毕业于西迁乐山的国立武汉大学史学系、今年已95岁高龄的王晓云校友,她本人的校徽早已遗失,但当她得到这件仿制品时,依然激动不已,爱不释手,连声向我们道谢,使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在顷刻之间又被拉近了许多。我们二人在武汉大学读书求学的时间,与王晓云老校友相隔六七十年之久,却能因为区区一件老校徽的仿制品,而跨越了重重“代沟”,获得心灵上的共鸣,其穿透时空的恒久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 jone
- 2014/9/25 19:17:13
2.国立武汉大学校训的优越之处

1)引经据典,内涵深厚
我校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校训“明诚弘毅”,其前后用语分别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两部儒家经典——《中庸》与《论语》。其中,“明诚”语出《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几句话内涵极为深刻、复杂,不少专家学者对此的研究与诠释也不尽相同,若仅就其字面含义用现代汉语加以简单解释,“明”就是说要明白道理,“诚”就是说做人要真诚。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便是教化的结果。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弘毅”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中曾释之曰:“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至其远。……程子曰:‘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道。’”
从儒家经典中撷取名言佳句,并将其凝练成一校之训,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尊重与虚心继承,而这又反过来为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增添了厚重的砝码。
2)言简意赅,高度凝练
国立武汉大学校训虽然只有短短四字,却字字珠玑,高度概括,言简意赅,言近旨远。“明”即明晓事理,系对学问、智识的要求;“诚”即内心真诚,系对德行、品质的要求;“弘”即抱负远大,系对理想、志向的要求;“毅”即刚毅坚强,系对意志、毅力的要求。在如此少的篇幅之内,竟能表达出如此丰富和深刻的意蕴,实在是令人叹服不已!诚如某些武大学子所言,如果一个人真能努力做到“明”、“诚”、“弘”、“毅”这四个字,我们还能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吗?!
此外,与武汉大学现行的“四词八字”校训相比,“四字四词”的老校训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更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前所述,所谓“自强”,其大体含义实已包含在“弘毅”之中;而与内涵更加丰富的“明诚”相比,那所谓的“求是”、“拓新”,不过是治学的具体态度与方法论罢了。两相比较,高下立见!
3)形式完美,音律和谐
在“明诚弘毅”的老校训中,“明诚”与“弘毅”的出处虽然不同,然而搭配起来却是如此美妙和谐。其中,“明”和“诚”出自一处,相互对仗;“弘”和“毅”出自一处,也相互对仗;在互相搭配、合为一体后,“明诚”与“弘毅”同样是相互对仗!如此工整与和谐的对仗形式之美,在中国大学校训中实属罕见!除了形式上的完美之外,老校训还具有韵律上的美感。“明诚弘毅”四字,读起来琅琅上口,顿挫有致,也非常便于记忆和传播。
4)个性十足,独一无二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明诚弘毅”的四字校训,不与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的校训相重复或雷同!就具体的用字而言,其他兄弟院校的校训,或有与此校训重复一、二字者,但重复率则相当之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就整体而言,这条校训绝对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可谓充分体现与彰显了武汉大学个性魅力,从而将武大独特的文化传统、精神遗产与基本校风,与其他兄弟院校较好地区别开来。
- halliana
- 2014/9/25 19:17:13
3.国立武汉大学校歌的优越之处
国立武汉大学校歌目前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版本,分别由旅居海外的袁恒昌与何淑英老校友提供,其具体出处均已不可考,词曲作者亦均不详。其中,袁恒昌校友提供的歌词不含曲谱,何淑英校友提供的歌词则配有曲谱。这两个不同的校歌版本,可能是这首校歌在逐渐成稿和定稿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词稿。现将这两个版本的校歌歌词及后者的曲谱均抄录如下:
袁恒昌校友提供校歌歌词
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
再举兮,窥天地之寰方。
选珞珈胜地,学子与翱翔。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朝斯夕斯,日就月将。
念茫茫宇合,悠悠文物,
任重道远,来日亦何长。
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
何淑英校友提供校歌歌词及曲谱

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
鸡鸣风雨,日就月将。
再举兮,知天地之圆方。
念茫茫宙合,悠悠文物。
试选珞珈胜处,安置百亩宫室。
任重道远,来日亦何长。
英隽与翱翔,努力崇明德。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及时爱景光。
以上两个校歌版本,其具体词句略有差异,排列顺序也不尽相同。笔者暂以配有曲谱的第二个版本为准,具体分析其精彩之处。

论坛板块